杨达(Marc Yang)/文 身处当今的媒介生态中,“摄影是什么”这个问题,比起得出一个定论,似乎更适合作为一种历史回顾。自摄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之初,摄影就作为一种单纯的记录媒介被广泛使用——它对现实的精确反映能力令人惊叹,画家则常常借助照片帮助绘画。即使到现在,记录也依然是摄影得以广泛传播和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。20世纪初,Alfred Stieglitz等人提倡的“直接摄影”开始将摄影从“工具之殇”中解放出来,试图确立摄影自身的独特美学。后现代理论继之而起,对摄影甚至种种艺术的形式闭口不谈,转而将其作为一种符号体系进行研究。而以达达主义为开端、新艺术史理论为转折,摄影开始作为一种专门的介质被严肃对待;Beaumont Newhall加入MoMA后,摄影在白立方的展览体系里逐步建立话语权;近20年来,摄影更是作为一种“绝对的”艺术形式被广泛承认和接受。
《洞见》是摄影师Zachary C.Bako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,系统梳理了艺术家创作至今的代表作品。Zachary C.Bako的摄影实践非常广泛——从商业摄影到艺术摄影,从直接摄影到观念艺术。可以说,Zachary C.Bako的实践,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有关“摄影是什么”的种种争论。
展厅的一层至三层,也分别也代表着Zachary C.Bako三种不同的创作方式。其中,一层集中呈现了艺术家的肖像作品。在这里,面对直接而有力的镜头语言,摄影的“记录”功能不言而喻。颇为戏谑的是,肖像作品本身,似乎也隐喻着摄影在其发展之初的特殊境遇。在摄影出现之前,获得一张好的肖像并不容易,它对画匠的技术要求极高,同时也意味着足够的时间和金钱,几乎是王公贵族的特权。而摄影简化了这一切,肖像不再是特权的象征。在Zachary C.Bako的肖像作品中,不同身份、背景、肤色的人们,在肖像中持久地平静,诉说着各自的故事。在展厅二层,我们看到Zachary C.Bako对实验性镜头语言的反复尝试。拼贴、并置、过度曝光,图像偶尔消解“记录”的本能,发展、生长着属于自身的美学特质。而在展厅三楼,我们则将看到其更为成熟的观念摄影的实践——摄影不必秉持一种作为工具的自觉,所谓媒介也没那么重要。艺术家试图让人们更多关注到其内心的想法、阐释的脉络,以及当代艺术中语境和情境的重要性(观者对作品的回应)。
在此,我尚无法洞见“摄影是什么”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。或者说,把这个问题拿到今天的摄影现状中来讨论,未免有些过时。一方面,面对一个丰沛而广阔的图像世界,无论学术界对摄影是何种界定,图像的生产、传播和消费,每时每刻都在真实发生。另一方面,当代艺术本身已经消解了许多对媒介的偏执情绪,逐渐脱离形式主义的影响,摄影的“媒介本质”,早已不成为一个问题。在此种情况下,从“摄影是什么”到“摄影是不是艺术”再到“艺术是不是摄影”的讨论,似乎都已经被慢慢悬置。但我仍希望,通过此次展览,厘清艺术家关于这个问题的种种实践。更重要的是,观察一个微观的创作个体,在宏大的摄影史,甚至是艺术史的语境中,所做出的种种回应。